在高速发展过程中,企业需要构建顶层愿景,以及由团队制定可量化指标,借助精益云EPM高级规划,避免企业在实施行动时陷入僵局。精益云(LEANX)帮助企业建立数字化指标,并帮助团队建立异步沟通的协同环境。
在回答“如何做”之前,先回答“为什么做”。
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找到真因呢?
1 找出成功因素
比如我要达成“服务好客户”这个目标,我就冲着目标去做就好了,做好产品,找客户,认真服务,并能把一线的经验提炼成可复制的方法论,来培训团队,从而规模化。
这是理想的和真空的状态。
现实情况是,当你一腔热血的往前推动的时候,你发现客户很难谈下来,客户不一定都认可我们的产品,有的客户很满意,有的时候我们会自我怀疑。有时候信心满满去推进一个计划,最后发现结果很不尽如人意。
这个时候,一起协作的团队,就会有怀疑,有困惑,有丧气。
归因,是人类固有的行为,以此来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。在海德的《人际关系心理学》这本书里,作者海德总结到,一般人在总结他人的行为的时候,会归因到他人的内因,是他人的性格导致的。在总结自己的行为时,会归因到情景,也就是外部环境导致的。
现在,大家开始就现象开始归因:
团队开始怀疑决策者:是不是没有思考清楚?瞎指挥?还有协作方们,为什么一点点协作,就需要唧唧歪歪半天?持续几次之后,就会觉得这事儿还值得做吗?
决策者一开始觉得一两次失败,有啥了不起的,大不了继续干啊。没有1000次失败,哪有1001次的成功?但是团队不这么看,团队会用情绪,懈怠来抵抗这种决策。他们会用各种身体动作和小道消息,来传达出来,领导不值得相信,其他人都不是干事的人。导致公司的士气越来越下降。
这种状况持续一段时间后,有人开始流失,留下来的,要不是议价能力不够的,要么是资源和情感投入过深的。大家都有一种“将就”的情绪。
领导也开始归因:这帮人是不是不行啊,我得去招人,必须洗牌。另外当时起老业务,是为了曲线救国,不是公司的终极使命,现在被大家做得乱糟糟的。各种要素证明,这确实不是一个好业务。
决策者还在想,根据当前客户的需求,我应该去起一个新业务,真正能够代表公司未来的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领导定的关键目标,可能就会是关于新业务和招人的。
下面的人感觉领导定的,跟自己没多大关系,不知道自己在最高目标里的位置,也很难定出关键指标来。最终团队会对定关键目标充满迷茫,甚至反感。你让我定充满挑战的关键目标?我不知道咋定啊。
“目标不一致,互相内耗,各自为政。。。”这样的词,用到这样的团队身上,大家会有很高的认同感。这样卷来卷去,最终让公司的竞争力消失殆尽。
找不到真因,是实施数字精益的一个大坑
那么怎么办呢?
2 归因的两种方式
当一件事做得不好,我们开始归因。有两种归因方式:
第一种:我没有把大家协调好,我没有把事情做好;
第二种:就是这帮人不行,就是这件事不行。
我应该去找另外的人,去做另外的事情。
根据海德的理论,人们更容易把原因归结为第二种,这样原因就不在自己身上了,是他们或他的原因。如果归结到第一种,就意味着自己是这场事故的接盘侠,自己是肇事者,这是做为“自己”所无法接受的。
但如果一个组织内,从领导到团队,人人都是甩锅侠,那么真问题将永远不会被发现。这就是中国企业寿命短的原因。
所以我们推荐,尤其是一把手,归因归到第一种。失败什么时候才会成为成功的母亲?当失败带来的教训能被总结和吸收的时候,我们才会成功。
如果我们已经接受了将问题归因于自己之后,只停留在:一切问题都是我自己的问题这个层面,也不行,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姿态也是很烦人的。
得找办法落实到行动,不会做,怎么办?试试这个驱动力方法。
迈克尔·威尔金森——驱动力模型
如何用呢?举个例子。某职场大牛,履历极其光鲜。承诺一年完成业绩N个亿,拉了近百人的团队,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,实际完成X000块业绩。
如果不在精益云(LEANX)的帮助下,这位大牛会这么归因:当初承诺给我的资源,啥都没兑现,那几个做产品的人,一个个土不啦叽,不好打交道。我已经尽力了,这破公司,早就呆腻了。我没有去买业绩装点门面,说明我是一个真诚的人。
其他同事会这么归因:这个人就是履历好,看来没啥真本事,浪费公司这么多钱,领导对这些草包挺大方的,对我们一直很抠。
领导会这么归因:归根结底,还是人不行。
但如果我们接受了“第二种归因办法”,并用了威尔金森的这款驱动力工具来做分析,就会好很多:
第一【目标设计】:起新业务是为了达成给公司引流的目的,扩大用户人群至10万的目标
第二【现状呈现】:结果是新增了5个用户,完成率0.00005%,团队开始军心涣散,近期一个月离职了20人。
第三【找到关键要素】:达成这件事的成功要素有产品的打磨,品牌的建设,KA用户的背书,用户转化系统的设计与执行,供应链系统的设计与践行。
第四【核心障碍突破】:在整个链条中,发现最大的卡点是:能够起到80%决定作用的KA用户的背书效果放大,导致在市场上没有引起强劲的用户带动效应。
那么再来回过头来看,我们当初选择的这位大牛,他的能力强项,是在资源的获取上。但他在精细化的用户运营商,能力是非常欠缺的,而这项能力是成功的关键,但公司和他自己都没有及时补充上这个能力,导致严重瘸腿,无法说服市场。
在过程中,也没有做充分的对齐,导致形成了战略执行的黑箱,最后揭开一看,以为是惊喜,实际是惊吓。
如果老板接下来定的关键目标仍是找人,通过这一通分析,至少知道应该找什么样的人了。以及明白为什么当时要找这个人?说明自己对业务的理解是不到位的,此人是决策思考不到位的背锅侠。
芒格说过:“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,我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”。
过度抽象化是偷懒,找到真正的原因,才能定出高质量的关键目标。并借助精益云(LEANX)高级规划工具,从愿景到行动,拉通线索到收款的每个环节,通过数字化技术呈现每一步战略现状。